汉脉溯源 研学同行——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2025第四期新会员培训暨汉文化研学活动

2025-11-27
来源: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

汉风浩荡越千年,文脉绵长润彭城。徐州,这座承载两汉文化核心记忆的古城,为助力新会员深植汉文化认知根系,探寻汉王朝发源地的历史根脉,2025年11月24日,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组织的第四期新会员培训暨汉文化研学活动如期举行。30余名新会员在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研究会会长李君超带领下,奔赴“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丰县,开启一场触摸历史温度、对话汉家先贤的文化探源。

清晨7时30分,研学大巴准时启程,车厢内已化身流动的“汉文化课堂”。研究会办公室主任张子文率先部署:“此次活动既是新会员融入集体的‘破冰之学’,更是传承使命的‘初心课堂’,希望大家严谨求索、热忱参与,做到学有所获、思有所悟。”

话音刚落,研究会三国(季汉)文化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宗乾接棒开讲。他将三国风云与刘邦传奇交织,从丰县故土的烟火滋养到斩蛇起义的豪情,再到定鼎天下的雄才,与徐州相关的历史片段如古卷铺展。当讲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智慧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迈时,车厢内掌声雷动,新会员们对这片孕育大汉基业的土地更添敬畏。

首站丰县博物馆,丰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二级巡视员、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杜亚峰,丰县地方史学者许砚君,县文广新体和旅游局局长张春光,博物馆馆长王伟及宋楼镇人大主席刘国强早已在此等候,与李君超会长、市文广新体和旅游局三级调研员王南一行热情会合,共同为这场文化探源拉开序幕。

在“汉之根”主题展区,博物馆负责人指着人物群像介绍:“刘邦生于丰邑中阳里,身旁的张良、曹参等丰沛子弟,组成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布衣将相’团队,历时七年终建四百余年大汉基业。”

李君超会长驻足追问:“萧何治国、卢绾掌军,这种乡土联结为何如此稳固?”许砚君解答:“丰沛自古重情义、尚实干,乡邻信任让队伍屡经挫折而不散,这正是汉文化‘和合共生’的早期雏形。”

行至龙雾桥,这里因刘邦诞生传说成为汉家重要的文化符号。江苏师范大学赵明奇教授曾指出,龙雾桥传说“实为汉王朝肇始的天命溯源,以神授叙事锚定帝王正统”。现场,研究会副会长夏凯晨手持《史记》与新会员互动,点读“刘媪息大泽,梦与神遇,见蛟龙于其上,遂产高祖”的记载,以典籍串联传说与历史,让众人读懂此处承载的汉源文化内核。

随后抵达丰县城西南的邀帝城,紧邻天师故里的这片土地,汉文化与民俗在此交融。杜亚峰指着遗址碑介绍:“刘邦衣锦还乡时,父老在此迎驾,他感慨‘丰我所生长,极不忘耳’,此村遂名邀至村。”惠帝元年始建的高祖原庙后易名邀帝寺,虽经黄河决口与朝代更迭,2008年考古仍出土大量两汉文物,其中包括“府”字青砖、汉画像石及明清修缮碑记,印证其汉文化地标地位。新会员们在古中阳遗址碑前合影,让千年文脉定格成永恒。



研学压轴站是丰县王沟镇的刘邦斩蛇处与三省井。王沟镇党委书记方恒、镇长梁健陪同,刘老家村党支部书记刘尊龙开篇即点明:“这里就是《史记》与《水经注》明确记载的丰西泽——刘邦斩蛇之地。”

他引述原徐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陈萃元的研究:“秦末丰西泽是交通要冲,刘邦‘途释刑徒、怒斩白蛇’的记载具有重要历史参考价值。”《史记·高祖本纪》载“到丰西泽中……高祖醉,拔剑击斩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亦标注“(泡水)又迳丰西泽,谓之丰水”,双典互证让此处成为汉史研究的重要坐标。

不远处的三省井藏着汉脉传承的当代答案。刘尊龙介绍,这是全国唯一以井为界的三省交界点:1992年大旱,丰县干部王荣华协调苏鲁皖三村,1994年共同打出80米深井。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题写“三省井”,碑上编号“3234371”暗藏深意——32代表江苏、34代表安徽、37代表山东,1象征三省同心。

“这口井不仅滋润土地,更见证着中华传统文化中‘大一统’式的团结力量,是汉脉的当代延续。”李君超的点评让新会员豁然开朗。从丰西泽的“敢为人先”到三省井的“同心共生”,两汉文化“向上攀登、向下扎根”的价值愈发清晰。

暮色中返程,车厢内讨论未歇。新会员们纷纷表示,一天的研学让“汉之根”的印记深植于心,既理清了两汉文化起源脉络,更读懂了“和谐共生、团结奋进”的核心要义。

李君超会长总结寄语:“丰县是汉王朝重要发祥地,此次研学旨在让大家溯源知根、行走悟文化。徐州作为两汉文化核心区域,承载着汉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关键记忆。希望各位以此次活动为起点,做两汉文化的研究者、传承者与传播者,深挖‘汉代四绝’的时代价值。”

夕阳为彭城镀上金边,研学活动圆满落幕。这场兼具培训与文化内涵的探寻,让新会员快速融入集体,更播下传承的种子。相信这些新力量将以热忱深耕两汉文化,让浩荡汉风跨越千年、历久弥新,为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文字/吕守军 视频图像/郭立忠 张成军)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