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总要付出些成本。80年代初的南湖,周边安置了十几万南京居民。自发形成的夜市沿街铺开,衣服,首饰,书籍,百货等,烟火气里升腾着老百姓讨生活的韧劲,那曾是这座城市里司空见惯的风景。然却鲜见有理发的。
时光流转,这份顽强的生机在今天依然能找到痕迹。今天周日,午后阳光和煦,我在东升村看望母亲后返回莫愁路的自家,途经南湖公园旁的文体路。就在这暖意融融的街边,一抹蓝色吸引了我的目光——一辆醒目标着“10元快剪”的电动三轮车。一位银发老先生正悠闲地坐在车内靠背椅上很享受的被理发着。他的老伴儿则坐在车外备好的椅子上在一旁守候,笑意盈盈。阿姨告诉我,他们就住在附近,趁着天气好出来散步,看到这理发车便顺道歇个脚,“方便,实惠!”她的话语里满是生活的从容。
我好奇地凑近打量。这真是一辆被精心改造的“移动理发室”。车身虽小,却五脏俱全:推子、剪刀一应俱全,专设有洗头水桶,还有那张带着靠背的座椅,无不透露出主人的用心。更让我惊叹的是,理发师傅甚至考虑到了四季冷暖,车内安装了空调,还备了一台应急用的汽油发电机,以确保服务在任何天气下都不打折。这份周到微经济,已远超一次十元理发的价值。
理发师傅姓许,今年57岁,老家淮安,儿子在上海工作。因为老伴在南京电信公司上班,他便伴随而来,在南湖附近租了间房,算是“老来伴”的相守。为了把日子过得宽裕些,也为了不让自己闲下来,徐师傅重拾旧艺,置办了这辆电动三轮车。他告诉我,南湖一带居民多,他每天把电充满,灵活地选择路边不影响交通的位置停车。“既凭手艺挣点生活费,也帮街坊邻居图个方便,是两全其美的事。”他朴实的话语里,透着一种踏实的满足感。
当我问起生意如何,徐师傅脸上漾开自信的笑容:“每月五六千块,够用啦!”正说着,又一位熟客模样的先生溜达过来,自然地坐上椅子。徐师傅立刻热情地招呼起来,推子的嗡嗡声再次响起,伴着午后的阳光,显得格外安宁。短短十几分钟,我已见证两位顾客到来,这无疑是他手艺和信誉的最好证明。也精准地满足着社区居民最日常、最琐碎的需求——一碗馄饨,一次快剪,里面是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
望着这温馨的一幕,我心中感慨万千。是啊,条条大路通罗马。生活的成本固然真实,但只要我们愿意放下身段,用勤劳的双手和真诚的心去面对,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徐师傅的“10元快剪”,剪去的是烦恼丝,修剪出的却是一份有尊严、有温度的生活。这不仅是谋生,更是一种温暖的相互成全。这样的双赢,何其美好。
万里一粟
2025.11.16.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