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席这次学术交流会的有关领导有:江苏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人大科教文委工委原主任、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周琪,徐州市政府原副市长、省地矿局原副局长、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孙大亮,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徐州市诗词协会顾问徐崇先、徐州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君超,徐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二级巡视员李爱彬,徐州市人大常委会驻会委员、二级巡视员、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健、徐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主任、二级巡视员、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宋余东,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吴建兴、市史志办党组书记、主任艾新建、市社科联副主席宋宜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二级调研员张伟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以及来自我市文博考古、驻徐高校等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嘉宾、新闻媒体界朋友、部分市两汉文化研究会会员代表等70余人出席会议。




会议共分开幕式和学术交流两个阶段进行。开幕式由副会长李健主持。

上午9:00学术交流会正式启幕,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君超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辞。李君超会长首先向各位领导莅临指导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各位专家学者积极参加这次学术交流活动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支持两汉文化研究与发展的各界同仁,以及为此次交流会召开而付出辛勤付出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注、关心和支持我市两汉文化研究会的各项工作。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爱彬传达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伟对成功举办交流会的祝贺,他表示,将持续关注我市两汉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市文广旅局副局长张伟、市社科联副主席宋宜平、市史志办党组书记、主任艾新建先后讲话。他们一致盛赞近年来研究会在研究、传承和弘扬徐州两汉文化等方面所作出的辛勤努力和所取得的显著成绩,期待以这次学术交流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对狮子山汉楚王陵等两汉文化的研究走深走实,多出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打响“两汉文化看徐州”这一历史文化和旅游品牌,做出新的贡献,并表示继续发挥各自部门的职能作用,为研究会开展各项业务工作提供必要的便利,赋能研究会对徐州两汉文化的研究、传承、弘扬和普及等工作。




江苏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省人大科教文委工委原主任、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周琪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指出,把汉玉列为徐州汉代“四绝”之一,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这是研究会在李君超会长的带领下取得的又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这一研究成果具有四大价值,一是学术价值,二是文化价值,三是经济价值,四是传播价值,对于汉玉要从以上四个维度加以研究。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徐州市诗词协会顾问徐崇先,对近年来徐州两汉文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特别是“汉代四绝”的提升,以及相关学术成果多维度的论证形成的新的学术观点,充分表达出了支持和赞许。
学术交流会第二阶段由副会长夏凯晨主持。

会议共收到相关论文以及论文提要20多篇,内容主要涉及到狮子山汉楚王陵年代与墓主、徐州汉代玉器、徐州汉代封泥印章、楚王国与七国之乱、狮子山汉楚王陵历史价值与徐州文化建设的驱动关联等诸多研究领域。从总体上来看,论文观点鲜明准确,引用资料等论据充分详实,论证周密严谨,体现出论文的高质量水准。
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学术专委会副主任葛明宇作主旨发言,重点介绍了狮子山汉楚王陵发现发掘过程、狮子山汉楚王陵重大考古价值、各类出土文物特色及价值以及发掘30周年以来取得的考古发现及其历史文物价值。葛明宇馆长图文并茂的发言讲解,生动形象、内容丰富,给与会者提供了很有参考价值的历史文化信息。

徐州博物馆党总支副书记、研究员刘玉芝则从城市发展视角出发,以《考古发现与城市脉动》为题分享了两汉文化是徐州的“城市文化根脉”,在提升城市文化能级、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中扮演 “核心引擎” 角色,并对狮子山汉楚王陵未来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模式,提出了前瞻性的思考。

徐州出土的汉代玉器经过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文博考古专家以及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研究论证,已经被列为徐州“汉代四绝”之一,并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本次学术交流会又有包括徐州市政府原副市长、江苏省地矿局原副局长、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孙大亮、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吴公勤、徐州博物馆副研究员陈东等专家学者的多篇论文从多个角度对徐州汉代玉器的精美绝伦、堪称一绝进行了论述,从而为进一步固化汉玉作为徐州“汉代四绝”之一的理论和事实基础。

这次学术交流会,认真总结了狮子山汉楚王陵发掘30年来走过的历程,各位专家学者围绕狮子山汉楚王陵等徐州两汉文化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课题进行了科学严谨的探讨,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狮子山汉楚王陵的墓主为第三代楚王刘戊。随着考古新发现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在2024年的学术交流会上,多数与会专家学者认为狮子山汉楚王陵的墓主是第一代楚元王刘交,同时也有专家学者认为是第二代楚夷王刘郢客或者第三代楚王刘戊。本次学术交流会上,狮子山汉楚王陵年代和墓主仍是探讨的热点,有专家认为墓主为第二代楚夷王刘郢客,多数专家认为狮子山汉楚王陵墓主是第一代楚元王刘交。专家学者这一学术共识和成果,对徐州两汉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都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




交流会上,李君超会长指出,早在30年前的1995年,狮子山汉楚王陵就以其宏大的墓葬规模和出土文物品类之全、数量之多之精美,被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又荣获二十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2022年被评为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殊荣。狮子山汉楚王陵极大地增添了徐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与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撬动了徐州文旅业的兴旺与繁荣。

李君超会长强调,研究会要以这次学术交流会为契机,继往开来,努力开创徐州两汉文化研究的新天地,力争形成更多有份量具有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同时要以学术研究为引领,不断强化两汉文化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为擦亮徐州两汉文化响亮名片作出新的贡献。
附:
徐州狮子山汉楚王陵发掘30周年学术交流会圆满成功,参会的领导和会员提笔以诗词赋祝贺。
纪念狮子山汉楚王陵发掘30周年学术交流会感赋
徐崇先
百年百大楚王陵,
三十推新四绝承。
汉玉天工兵马壮,
再论墓主为徐兴。
注:全国2022年评选出中国百年一百个重大考古发现,1995年发掘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汉墓列70位,江苏唯一。
步韵徐崇先先生诗三首
王宗乾
星移斗转岁侵陵,石语能言一脉承。
玉匣玄机参未已,重光岂独姓名兴。
金明
百年百大楚王陵,一墓四绝接续承。
瑰宝玉精汉俑壮,探真立证再图兴。
李振宇
幽宫千载锁王陵,大汉雄风九鼎承。
幸得重光逢盛世,群贤稽古致中兴
赞三老(三首)
金明
周琪部长,孙大亮市长,徐崇先主任分别在省委、省政府机关,市人大任职,厅级老领导,均为徐州人。在任时,为徐州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退休后,仍关心支持家乡的建设,近日专程从南京赴徐参加学术交流会,关心支持我市两汉文化建设的精神,可敬可赞!
(一)
赞周琪部长儒教
首识未萌生,亲和似春风。
谆谆善诱导,款款道西东。
理喻出谋略,周思策论精。
合心寻汉脉,力助四绝兴。
(注:西东,乃为中西文化;)
(二)
赞孙大亮市长乡情
乡情赤子情,勤耕誉彭城。
几十载风雨,多少篇论宏。
指点石为玉,杏坛师即峰。
四绝堪称王,瑰宝唱汉风。
(三)
赞徐崇先主任情怀
闲翁笔下赋乾坤,妙婉弓弦天籁音。
玄武湖前常北望,丹心一片寄诚真。
来为家乡呼与鼓,指导不辍情殷殷。
感赋入诗四绝赞,古彭新树再逢春。
楚王陵考古卅载有感
李振宇
幽阙重光碧树丛,史钩沉铁启玄宫。
金衣难掩悬疑事,遥指星河溯楚风。
赞论坛
金明
百花不语自春秋,九鼎曾疑失徐州。
多少迷踪多少谜,庙堂府乐亦村讴。
古彭今聚高朋座,汉墓卅年众论踌。
一旦四绝天下展,四方贵客敬博究。
(注:博究,喻指专家学者。)
交流会有感(二首)
郭立忠
(一)
狮子山下蕴幽光,楚王陵寝历沧桑。
尘封千载埋金缕,发掘当年震八荒。
铁戟凝霜述霸业,玉璧流光映汉章。
辨器释文研史料,楚风汉韵满庭芳。
(二)
初心不改踏新程,守护文明再奋行。
陵寝焕新融发展,文脉延绵赖深耕。
文物发声承记忆,两汉文明助彭城。
薪火相传兴伟业,助我中华筑梦成。
再访狮子山汉楚王陵有感
张成军
取土烧窑泥人现,惊动文博细思量。
踏遍山丘千百度,红薯窖深启灵光。
地宫乍开惊所见,崖洞幽深储宝藏。
物是人非千年梦,空惹世人忆楚王。
祝学术交流会圆满成功
吕守军(二首)
(一)
狮山汉墓历三旬,考史研今续本真。
玉粹兵威承古韵,新论再启探幽尘。
(二)
汉墓尘封三十春,今朝聚讼探幽真。
铜灯映壁追前事,玉剑凝霜辨故人。
众议凿空明古制,群言证史补先秦。
彭城此日论功毕,犹见雄风满殿宸。
七绝二首
朱永平
(一)
楚王斧钺争功名,龙体化泥无踪影。
最是可怜兵马俑,忠诚依旧护空陵。
(二)
凿山为洞冷森森,金缕玉衣罩贵身。
狮子依然佑美梦,棺中究竟睡何人?
《莺啼序•贺狮子山楚王陵学术交流会》
词/王宗乾
彭城惯萦汉韵,又秋深际会。正金缕、萦绕陵阙,石马犹带霜气。卅年路、研求未歇,青灯映卷探幽邃。叹玉衣经纬,莹莹暗藏玄秘。
四绝惊世,百大垂名,更兵俑环侍。忆往昔、凿山营穴,镇守东南,赤帻曾扬,楚云堪记。星移物换,碑残简蚀,今朝重把遗踪理,纵沧桑、未掩瑰奇意。雕龙笔下,分明汉家雄魂,尽化竹简烟翠。
高论迭起,墓主新诠,引掌声如沸。信可知、徐兴名氏,金印为凭;玉匣玄机,石言能继。文明续火,学人传炬,长淮奔浪终古在,立高台、同看霞天际。
休言往迹成尘,待听风雷,九霄又起。
狮子山汉楚王陵发掘三十周年学术交流会有感
诗赋/郭立忠
序:
二零二五年金秋,值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发掘三十周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共襄此学术盛会。余幸得与会,感怀萦怀,遂赋此诗以记。
其一:陵寝忆往
狮子山下蕴幽光,楚王陵寝历沧桑。
尘封千载埋金缕,发掘当年震八荒。
铁戟凝霜述霸业,玉璧流光映汉章。
其二:盛会论道
今聚英才话短长,楚风汉韵满庭芳。
探微索隐研史料,辨器释文析馆藏。
智识交锋燃星火,古今对话启新章。
其三:传承致远
两汉文明浩气扬,传承使命自担当。
共商保护谋长效,同议利用谱新章。
文物发声承记忆,楚汉故事焕荣光。
其四:展望未来
初心不改踏新程,守护文明再奋行。
陵寝焕新融发展,文脉延绵赖深耕。
薪火相传兴伟业,助我中华筑梦成。
结语:
狮子山汉楚王陵发掘三十周年学术交流会,意义深远,影响绵长。余赋此诗,谨表敬意。惟愿两汉文化永放异彩,学术交流硕果盈仓,徐州文脉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