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手拉手”支教团组建了一支由66名南航青年构成的支教团队,分别前往河南、山东、广西、海南开展支教,以三航及计算机等学科优势向偏远地区的孩子开展特色课堂教学,通过科普讲解、现场互动、动手实操等方式,给孩子们带来了充满趣味的创新课堂。我们与孩子们一起度过了难忘的半个月,圆满结束支教后,我们也收到了来自实践单位的感谢信。
支教团合影
乡野行・招新满,实地践・成果丰
与以往的支教模式不同,今年各支教分队需在支教点自主开展招生工作。招生首日,队员们便顶着盛夏的烈日,开启了挨家挨户的走访。从村头的瓦房到村尾的院落,每到一户,队员们都耐心细致地向家长介绍此次支教的特色课程与丰富活动,用真诚传递支教的初心。
在队员们的热情邀请与详尽讲解中,家长们逐渐感受到团队的真挚与用心,孩子们眼中也燃起了对知识的好奇。随着一户户家庭点头接纳,家长与孩子的求知需求得到了切实回应。这场招生工作不仅完成了生源召集的目标,更在队员与乡村家庭之间,搭建起一座基于信任与期待的沟通桥梁。
学 “三航”・知科技,践支教・创教学
支教课程巧妙融合南航 “三航” 特色与孩子们的兴趣点:队员们用通俗的语言讲解飞机升空的原理,还带领孩子们亲自参与水火箭的制作,从组装到发射,孩子们边做边思考。课堂上,每一个提问都是一颗探索的种子,每一次动手实践都让孩子们心中 “航天梦” 的轮廓愈发清晰。队员们深知,他们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敢于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与勇气。
除了 “三航” 课程,支教课堂还注重于计算机、传统文化等优势学科的科普,每一门课程都在拓宽孩子们的认知,丰富他们对未来的想象。教室里,孩子们专注的眼神、高高举起的小手、热烈的小组讨论,让每一个角落都闪耀着好奇与领悟的光芒。
研 “观课”・磨好课,践 “家访”・强课堂
为切实提升整体教学质量、打造更贴合学生认知需求的课堂,支教队员们建立了常态化的同伴课堂观摩机制,主动走进其他队员的授课现场进行旁听学习。
为更深入地了解孩子,支教团充分利用课后、周末等课余时间,精心规划并有序开展家访工作。在确定家访对象时,支教团会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业情况及心理状态,优先选择需要重点关注的孩子家庭。走进孩子家中后,队员们会与家长围坐在一起促膝长谈,一方面耐心倾听家长讲述孩子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以及在家中的表现;另一方面,主动与家长沟通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共同探讨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知识难点、学习方法问题,以及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困惑或压力。
办 “创意”・燃校园,行 “支教”・共成长
支教团精心策划系列活动,用创意点亮山间课堂。手工课上,彩纸在指尖翻飞成梦想的模样;趣味运动会里,奔跑的身影扬起青春的朝气;每一场活动都藏着用心。团队成员们以活动为桥,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让欢声笑语洒满校园,更在互动中播撒自信的种子,让陪伴与成长在活动里悄然绽放。
支教团与孩子们还共同策划了文艺汇演。孩子们用稚嫩的歌声、欢快的舞蹈,尽情展示着半个月来的学习成果。支教老师们以集体登台的方式,为这段相逢写下温柔的注脚。一首合唱里,既有对朝夕相伴的不舍,也有对孩子们未来的满心期许,悠扬的旋律如同桥梁,连接起师生间的心意,将短暂支教里的感动、陪伴与祝福,都融进每一个音符,让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愈发绵长。这些活动早已成为支教时光里最珍贵的印记 —— 它是孩子们成长的见证,是老师们付出的回响,更让这段夏日里的相遇,在彼此心中留下了永不褪色的温暖。
实践感悟
这是我的第二次支教旅程,相较于去年的懵懂和紧张,今年的我带着充足的准备,为孩子们带来了历史人文和非遗文化的支教课程。课堂上,我带孩子们一起感受史前文明的图腾,学习汉字的演化过程,在时间的长河里感受中华文明的变迁。我和孩子们教学相长,一起进步。希望孩子们在未来的旅程中永远欢笑,永远向前。
——周梓健
最后一堂三航课结束时,孩子们围着我,讨论着“多级火箭分离”。还记得第一堂课我问他们“火箭为什么能飞上去”时,他们只敢小声猜“加油了”。这两周,我们看火箭发射视频、制作并发射水火箭。从说不出来卫星在哪,到能直接说出轨道的变换,那些关于星空的追问,或许就是未来航天人的起点——原来点亮一颗童心,真能为宇宙播下种子。
——董羿李
(通讯员 许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