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文件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是当前抓好“三农”工作的关键之举,也是我国实现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答题。
为进一步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践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近日,江苏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冰晶石志愿者服务队组建“青春化农智,科技助农兴”实践团,先后前往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大沙河镇和范楼镇、新沂市北沟街道、南京市浦口区泰山街道、苏州市张家港市杨舍镇、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等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足迹印阡陌:调研农业发展状况
实践团前往徐州丰县大沙河镇二坝村等地,学习当地农业种植情况,深入了解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学习掌握当地在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与农民增收致富方面的实践经验,为助力乡村农业高质量发展积累丰富一手资料。
二坝村,这座依偎在黄河故道旁的小村庄,因其沙质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已成为江苏省最大的连片果园生产地,是远近闻名的“中国红富士苹果之乡”“中国白酥梨之乡”,素有“果都”“果海”的美誉。近年来,二坝村锚定“生态优先、产业兴村”路径,持续挖掘苹果、酥梨、大棚油桃等特色果品的产业链资源,依托丰县果树试验站,开展新品优品培育,进行大规模果树的更新换代,不断打造高效农业、绿色农业,产业多元化,果品资源丰富。
实践团成员们走访调研当地农户、农资站和农贸市场,与农户和农资商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当地的主要种植作物、不同农作物种植品种的特性、不同病虫害的高发期与防治措施,以及及农药肥料的使用情况。通过走访调研,为后续精准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推广绿色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江苏省徐州市大沙河镇二坝村与果园种植的农民进行交谈。陆诗淇 供图
技艺探农企:研学牛蒡种植技术
为深挖地方特色农产品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实践团走进“农业产业化徐州重点龙头企业”“江苏省出口示范基地” ——徐州山崎农产品研发有限公司,深入了解牛蒡从育种种植、田间管理的栽培技术,到清洗加工、包装存储的生产流程,再到出口标准、市场渠道的外销环节,全面了解其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在种植基地,成员们认真学习牛蒡的育种选苗、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在育种选苗时,挑选健康、无病虫害的种苗,以提高牛蒡的抗病性。针对牛蒡种植中连作容易出现线虫等地下害虫的问题,采用三年轮作制,其余时间改种玉米、洋葱等作物,减少病虫害滋生。用药方面,山崎公司优先选择进口的低毒、高效杀虫和杀菌药物,既能防治病虫害,又能减少农药残留。
在生产车间,成员们仔细聆听牛蒡从新鲜牛蒡的清洗、切片烘干,到深加工产品的无菌包装、冷链存储的每个步骤。牛蒡在出厂前,确保农残含量符合出口目标市场的标准,每一批次的牛蒡都要经过数十道合格性检测,其中包括非常严格的农残检测和重金属检测。只有检测达标后,才能安排出口。这样做既是为了满足进口国的规定,也是为了保证产品的品质和信誉。
在交流环节中,实践团介绍了学院师生自主研发的“超痕量污染残留物可视化速测去除技术”,向企业技术人员详细介绍了该技术在快速检测农残方面的优势。这种技术不仅能迅速检测蔬果中是否存在农药残留情况,还能快速分解蔬果中的农药残留。双方围绕技术适配、产品成本、市场应用前景等内容展开热烈讨论,实践团用专业对话架起高校实验室与乡村田间地头的桥梁,为进一步推进科研技术试用应用,以科技创新促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徐州山崎农产品研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进行交谈。陆诗淇 供图
科技传村社:开展有机农业宣讲
农药,这一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化学物质,虽然能有效控制病虫害,但其残留问题却不容忽视。为了让更多村民透彻了解农药残留的潜在危害,实践团成员们带着精心设计的宣传单,先后走进徐州市丰县大沙河镇二坝村村委会、徐州市鼓楼区苏电社区和徐州市新沂市北沟街道等地开展“耕耘有机生活,智防农残危害”主题宣讲。
团队以“农残防治与有机农业”为核心内容,推广“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的生态农业模式。为了让村民们更轻松地理解有机农业的原理、优势及其在环境保护、经济效益提升方面的作用,实践团成员结合实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有机农业的农残危害,普及有机种植知识,其中重点介绍了我院自主研发的“超痕量污染残留物可视化速测去除技术”。
“就像咱们常种的苹果,喷氯氰菊酯这类杀虫剂,隔七天喷一次,连喷两次,农药会在残留在土里,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降低土壤的肥力,不仅对土壤不好,虫子还会变得越来越难对付;种玉米用的除草剂‘莠去津’,不仅可能会让后茬作物出苗困难,还可能会渗到地下水里污染水源,水里的生物也跟着遭殃;咱们爱吃的白菜,要是大量使用溴氰菊酯乳油除虫,作为叶菜类植物,农残风险高,长期吃可能打破身体激素平衡,让人不舒服;还有蒜苔用的百菌清杀菌剂,要是大量使用,残留超标,人吃了可能过敏起疹子,严重的还会影响呼吸。”实践团成员结合当地的果蔬种植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不仅向村民详细讲解了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和对土壤水源的污染等内容,还和村民普及了有机种植知识,并结合了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和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市有关有机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向村民介绍了“稻鱼、稻鸭、稻蟹”绿色水稻种植模式和绿色棚膜果蔬、绿色生猪种养结合模式等有机种植方法,让村民们能够更轻松地理解有机农业的技术原理、发展优势和前景空间。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徐州市鼓楼区苏电社区居民开展有机农业主题宣讲。陆诗淇 供图
绿意润童心:环保科普启蒙课堂
建设农业强国,需要一代代人埋头苦干和接力奋斗。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需要理解农残对绿色农业的危害性。因此,实践团成员走进可恋庄村彩虹部落等社区,开展果蔬农残净化小课堂,为小朋友们科普农残以及有机农业的相关知识。
课堂巧妙以“紫甘蓝指示剂变色实验”作为趣味导入。实验开始,团队成员先向孩子们展示紫甘蓝榨汁制成指示剂的过程,随后拿出分别标注“模拟农残液”“清水”的试剂瓶,邀请小朋友上台参与“滴一滴、看一看、比一比”互动。当含有酸性成分的模拟农残液滴入指示剂,溶液瞬间变色,孩子们睁大眼睛观察奇妙变化;再滴入清水对比,颜色差异直观呈现。农残里的酸性物质会让指示剂变色,就像生活中果蔬有农残的部位,会因化学性质改变产生特殊反应。之后用清水冲洗,蓝色消退,意味着农残被分解去除。”团队成员解释道。
随后,孩子们在团队成员们的指导下亲手操作农残速测仪,为自带果蔬“体检”,神奇演示效果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也让他们对学习去除农残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过程中,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成员们很受触动。成员们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让环保理念和农残意识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徐州市鼓楼区可恋庄村彩虹部落小朋友开展农药小课堂。陆诗淇 供图
“青春化农智,科技助农兴”实践团充分发挥化学专业优势,将社会实践的足迹深深印在平畴绿野之上,把绿色健康的理念传递给了更广泛的群体。实践团在实践中深刻感悟到,科技助农的关键在于专业赋能。未来,实践团将持续聚焦农药科学使用与有机农业发展课题,以更精准的技术支持、更深入的基层服务,为绿色农业的蓬勃发展持续注入青春力量。(通讯员:陆诗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