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连健康码都不敢自己弄,现在不仅会调字体、防广告,还能查医保信息了!”7月8日,徐州市民健社区75岁的周爷爷举着手机,向徐州医科大学的志愿者们展示新技能,脸上的笑容映着夏日阳光。这是该校医学信息与工程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在徐州城乡社区开展服务的生动一幕。
2024年7月6日至9日,这支以“科技赋能助老幼,红心筑梦传文明”为主题的实践队,走进徐州5个城乡社区、3所教育机构,用智慧助老、科技科普、红色传承等“青春服务包”,为乡村振兴注入暖实力。
科技适老:架起数字生活“连心桥”
“双指往外一拉,字就变大了,看儿女发的视频、查养老金都清楚!”在民健社区的“移动服务站”,志愿者陈春宇用方言演示手机操作,围坐的老人们跟着比划,不时互相支招。
针对乡村老人“用机难”“防骗难”,团队创新“一对一教学+集中宣讲+互动实践”模式:教调字体、查医保、用电商平台,帮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设计“脸谱绘制+数字工具”活动,指导老人用手机搜戏曲脸谱、AI生成“农田+脸谱”创意画。
据统计,活动累计服务老人60余人次,超八成掌握3项以上实用功能,筑牢了乡村数字生活的“暖心防线”。
图1:志愿者在徐州市民健社区帮助完成反诈APP下载(荣欣悦供图)
科普铸魂:播撒“科技兴农”种子
“机器人能帮爷爷奶奶摘果子吗?”在禾润儿童康复幼教中心,孩子们围着四足机器人叽叽喳喳。志愿者李伟丽笑着点头:“好好学习,你们就能造出帮农民伯伯干活的机器人!”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团队在苏电社区、黄山中心幼儿园等暑托点开设“科技课堂”:20名孩子分组操控机器人完成前进、避障,让孩子们初步领略科技的魅力;用“牛耕变智能农机”“书信变5G直播”等案例,讲科技如何改变乡村;通过“24小时披萨饼图”游戏,引导孩子合理规划时间,10岁的小雨说:“我要少看手机,多帮奶奶做家务!”
这些活动像一颗种子,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科技兴乡”的向往。
图2:暑托班乡村儿童展示绘制的24小时时间规划图,培养时间管理能力(余锦涛供图)
红绿融合:激活乡村治理“精神力”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和平上东社区暑托班内,来自周边乡村的孩子们齐声朗诵红色诗词,稚嫩的声音透着坚定。
团队将红色教育与文明实践结合,为乡村治理注入“精神密码”:组织看《小兵张嘎》、玩“重走长征路”沙盘,讲红军与乡亲的故事,让孩子明白“当年红军护乡亲,如今我们建家乡”;教“一拳一尺一寸”科学坐姿,用“食物分类”游戏讲营养搭配,把文明习惯融进乡村生活场景。
青春启示: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徐州样本”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要踩准需求点。”团队指导老师说。此次实践探索出“高校+社区+家庭”协同模式:高校出专业资源,社区出场地,家长参与互动,既解老人数字难题,又培青少年科学与红色素养,从“外部输入”转向“内生成长”。乡村振兴的画卷上,青春是亮丽的底色。徐州医科大学的实践证明,高校青年能成为连接知识与乡村的纽带,用专业服务回应需求,用热血青春点亮乡村未来。(通讯员 戴菁岑)
图3:民健社区老人与志愿者合影,定格科技助老温暖瞬间(余锦涛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