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浪潮中,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中医药传承实践团深入徐州广袤乡野,以“文化传承赋能乡村振兴”为核心使命,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责任,将专业知识与青春热情融入乡土,积极探索“文化传承+技能赋能+产业增收”三位一体的实践路径,让古老的中医药智慧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为乡村发展注入文化新动能。
深耕文化土壤,激活千年智慧新活力
文化传承的生命力在于深入人心、融入生活。实践团深刻认识到,要让中医药文化在乡土扎根,必须创新形式,让抽象的知识可知可感、可亲可近。在泉河村、蟠桃社区等地,团队结合当地实际,举办“药食同源”实用讲座,经过培训的志愿者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本地常见药材的功效、应用及日常保健知识送到村民身边,使中医理论转化为改善生活的实用技能。针对乡村留守儿童,团队研发本草探险互动项目,孩子们在志愿者引导下亲手辨识、采集本地植物,制作中药标本和书签,在趣味实践中完成对中医药文化的初步认知和兴趣启蒙。在子欢农场开辟的田间课堂上,孩子们亲手种植艾草,志愿者同步讲解天人合一的中医哲学理念,将文化传承融入农事体验,在泥土芬芳中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团队也精心制作中医药文化系列短视频,通过抖音、微信等现代传播平台,将徐州乡野的中医药故事传播得更远更广,持续播撒文化认同的种子。
赋能特色产业,拓宽乡村致富新渠道
文化传承价值不仅在于精神滋养,也在于创造经济效益,惠及民生。实践团精准聚焦乡村留守群体等特殊人群就业增收需求,依托徐州丰厚的药材资源和国潮中医兴起契机,开发一系列低门槛、强文化属性手作项目,探索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在残联“残疾人之家”及社区活动室,村民们利用自产药材,参与制作飘散药香的驱蚊香囊、安神茶包,串制合香珠手串、填充香囊,为他们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和融入社会的平台。在农场与中医药种植基地,实践团组织孩子们辅助采集药材、制作精美标本框,既参与劳动,也接受教育。为打通产品销路,团队在校内中医药市集及线上平台设立体验摊位,吸引游客参与制作中药风铃、耳环、书签等时尚文创产品,亲手体验的乐趣成为产品的最佳推广。团队运营“岐黄工坊”抖音号,通过直播村民手作过程,讲述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为传统手工艺注入现代灵魂和品牌附加值,带动村民增收,让指尖技艺开出致富花。
汇聚多方合力,构筑可持续发展新生态
项目的蓬勃开展与可持续性,离不开坚实的后盾支撑和多维度的资源整合。徐州市健康管理学会为实践团提供了专业的药材配伍方案和技术指导,确保流程标准化、安全化。乡镇、社区主动提供宝贵的活动空间与场地支持;化学工程学院为项目配备了基础的药材处理设备,提供了硬件保障。这种“政-校-行-企-社”协同联动的模式,为项目的持续深化和复制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乡民手中香囊萦绕的芬芳,儿童书签里定格的草木标本,田间地头跃动的青春身影……这些生动的画面,正是实践团初心与成效的无声印证:以文化浸润滋养乡风文明,以创新创意激活传统智慧,以技能赋能点亮乡村希望。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青年学子们,正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能力,在徐州这片中医药底蕴深厚的沃土上奋力耕耘,书写着让中医药文化“植根乡土、生生不息”的动人篇章。这一缕源自乡野、饱含青春力量的千年药香,正承载着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希望,飘向更加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