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和弘扬两汉文化,3月25日,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市两汉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君超率领研究会专家学者一行,前往楚汉相争的大决战之地——垓下之战遗址、灵璧县虞姬墓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旨在拓展两汉历史文化研究的方法与思路,推动汉文化遗产遗迹的研究与弘扬。副会长宋余东、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奉君、副秘书长李振宇出席活动。
垓下古战场遗址位于安徽省灵璧县韦集镇垓下村,是楚汉相争时期项羽与刘邦决战之地。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的垓下战役在这里打响。项羽率十余万大军退至垓下,以河为屏障,堆土为营垒,深堑拒敌。刘邦率数十万汉军四面包围,展开决战攻势。汉军夜唱楚歌,羽闻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爱妃虞姬弹剑哀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遂伏剑自刎,留下了“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
最终,刘邦摧毁了项羽的楚政权。这场战役规模空前,对中国和世界战争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垓下古战场遗址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高谷堆(古墓),曾出土过铜镞、铜剑等器物,地表上还采集到大量的陶器、砖瓦残片。垓下古战场遗址被誉为世界七大古战场之一,是楚汉相争的最后决战之地。这场战役奠定了汉王朝400多年的基业,使汉字、汉语、汉文化、汉民族从此得名。民间广为流传的“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典故均源于此。
两汉文化研究会一行首先来到垓下遗址,详细考察了遗址现存遗迹,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深入探讨了垓下之战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两汉文化形成的影响。
李君超会长表示:“楚汉相争历经七年的时间以垓下之战宣告结束,垓下之战不仅是军事史上的经典战役,更是两汉文化兴起的重要转折点。我们这次考察,就是一次为契机,更好更深入的研究这段历史,探讨汉兴楚亡内在密码,进而从中更好地理解两汉的政治、军事和社会变迁。”
随后,研究会一行前相距垓下遗址不远处的虞姬墓考察。虞姬墓作为楚汉文化的重要遗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间传说。研究会专家们就虞姬的历史形象、文化象征意义以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等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此次考察不仅是一次学术调研,也是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推动区域文化合作的重要举措,活动得到了当地文旅部门的大力支持。李君超会长强调,未来研究会将加强与徐州周边地区学术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两汉文化研究,并探索文遗产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让两汉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安徽省灵璧石协会副会长、灵璧石鉴定评估中心副主任解得喜,灵璧石协会副秘书长解为雷、解俊杰、灵璧县文旅部门负责人等陪同考察。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部门负责人张子文、刘玉芝、朱红、朱松岭、朱永平、张成军等骨干会员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