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著名画家何延喆艺评)
“一山一湖一古镇”,此乃新沂市靓丽之文旅外宣名片。山水交映,古巷悠悠,孕育一方墨香氤氲之韵。
当代山水画家吴灿之,生于斯长于斯。窑湾古镇之艺术氛围,使其丹青启蒙,一爱终生。
桑梓书画名家梁国华、沈光启、韩光明、臧永和、梁桂玲等,于特定时期与吴灿之毗邻而居。其自幼耳闻目染,又得祖母支持鼓励,龆龀之年便已种下心向艺术之念。
在诸多书画乡贤亲炙之下,吴灿之自《芥子园画谱》起步,摹之、临之、琢之、磨之。自此云程发轫,奋楫笃行,循序探究水墨丹青之妙。书画同源,以书入画,书不佳则画难成。故临摹古画之余,学习书法亦为吴灿之日常课业。伊始,多用工于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玄秘塔碑》,继而聚力于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由此打下扎实之书画线条与笔墨驾驭功夫。
无论滴水穿石,还是十年磨一剑,皆体现毕其功于一点之执着精神。吴灿之老师几无旁骛,醉心艺术之路数十载。其深知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为开阔视野,负笈京沪。先后于北兰亭淬炼“二王”笔法,于《圣教序》及“二王”信札用功甚多。从吴悦石先生探究梅兰竹菊及人物造型,山水近师程大利先生,远法“元四家”,以一峰道人之法为滥觞,兼收董玄宰之韵,游艺清初“四王四僧”之意趣。吴灿之老师深知胸中无文笔底枯之理,故重艺术资料之收集阅读,画集艺论盈室,捃摭临作充栋,几可吨计。
于师古人、师今人、师自然造化之道,吴灿之乃无言践行者。写意笔法上,揣摩青藤、八大、老缶等名宿之技。近年与灿之先生交流,观其书风又变,默默用功于金文,石鼓文、散氏盘诸帖常为其墨池临本。掩关多年,欲以篆籀笔法入画,使山水之绘呈现粗犷雄浑之态。
吴灿之先生浸淫古典山水多年,融汇各种书法用笔,变它山之石为登高之梯。其书路渐宽,山水画技大进,作品熟而不甜,生而不涩,淡而弥厚,实而弥清,金石之味、书卷之气,盎然于楮墨之外,深得艺界大擘赞赏。
当代著名画家程大利先生曾至新沂写生,吴灿之陪同游历山水古镇,师徒联袂创作以马陵山为主题之《云锁马陵见龙蛇》山水巨制。程先生深知学生悟得山水机缘,于给灿之的题词中以“止观静虑”一语概括,落款赞其悟得董玄宰笔趣,真可谓知学生者,乃亲炙之师也。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何延喆,曾给予吴灿之以长篇评论,并以书文寄送,略摘如下:“吴灿之学棣为江苏籍国画家,自幼酷爱美术,游志翰墨,骋心悉力,执着苦学,寒暑不辍。吮毫命素,心手双畅,寓目所遇,皆为悦心之乐园,向无趋名逐利之想。初入画门,潜心追摹历代名迹,恒心集益,谨循正脉,取法乎上,且未坠绳墨,无自拘之苦。写山水林木,有宋人之恢奇,元人之松秀,又探汲明季吴门诸家之精要,得澹宕清朗之致。写景状物,恬静平和,趣尚高古,弃陈腐之弊,意松灵而无浮流之习。曾广涉名山大川,将师法造化视为灵感之源,澄怀观道,始能丘壑在胸,发而见诸形。容自信斤道原,为文人雅事,虽勤勉努力,亦可登堂入室。读书行路,乃健健自强之正途,由此动北游访学之念。居京数载,先后入荣宝斋画院高研班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深造,画业遽有大进。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大展,并在各项展事活动中获奖,有数十幅作品发表于《中国书画报》《美术报》《华夏艺苑》等专业刊物。其在书画方面之斐然成绩,已引起学界、出版界和收藏界广泛关注。闻知吴灿之艺术馆在其家乡落成,及灿之学弟欲将多年辛勤耕耘成果结集付梓面世,余以欣赞之情书此为贺,并期共勉。愿灿之艺术之树更加根深叶茂,再筑辉煌,于无涯学海中作汗漫之游。甲子孟秋之月于天津美术学院何延喆。”
唱和乃文人艺术生活特有之交流方式,吴灿之与当代书画名家多有交集,相互题跋唱和之作甚多。其中一幅人物夺人眼目,画中一高士对几品卷,线条遒劲老辣,动感十足,有跃出纸面之势。当代著名大写意画家、鉴赏家、艺术教育家吴悦石先生题款云:“旭日临窗春色好,忽然鸿福入眼来。灿之画人物用笔霸酣,如万石之兮,令人心动神惊,故为之题。”
诚如诸师所评,灿之先生为人低调内敛,不曲意于蝇营之名,不随波于流行之风。时光清浅,一步一安然,默然坚守传统山水之最后一抹底色。余亦不善评论,姑借白石老人为蒋兆和画展题词句勉之:“先生自名,不待鄙人饶舌也。”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