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站长,临县水闸放水,我这几百亩稻子马上就能收割了,这要淹了,可咋办?”“别急老陈,我这就给联系处理”。一大早,徐州市铜山区人大代表、马坡镇水利站站长杨雷展接到村民电话,立即将此事反映给区水务局,30分钟之内,水闸放水。
逐梦股股暖泉润民生。早上8点10,杨雷展处理完姜站村陈衍敬反映的问题后,继续穿梭于马坡的田间小道,他的目的地是马坡境遇范围内大大小小的水闸和农田地边。马坡镇西高东低,以徐沛快通道为界线,形成苏北堤河和顺堤河两大灌区。“沿线的翻水站、排涝闸站、渡槽、灌渠等枢纽,就好比人体的‘大动脉’,‘一渠一站’在完成建设后,要及时维护管理,方能确保通向镇村农田的‘毛细血管’在防汛防旱中发挥作用。”。
杨雷展来马坡8年,全面改造了以前的跑冒滴漏老土渠,新建66座翻水站,107公里水泥U型渠,渠比庄稼地高出三四十厘米,河水通过泵站抽进渠里存着,农民想浇地,打开渠道的出水口,水自流进地里,农民蹲在一边等着就行。“310座翻水站覆盖的4.8万亩稻田,我转了好几遍,估计今年平均亩产至少在1100斤以上。”杨雷展说,8年前刚来马坡时计划的节水灌溉工程也渐渐成型,建泵站、修田间水渠,这样的“小”水利工程,却是最能让农民直接受益的“大”项目。
早上8点30,去蒋楼村,看塘坝清淤情况并勘察自来水水源位置。
9点,去后八段村,对自来水主管道及泵房进行规划设计。 修沟渠,治堤坝,通自来水,搞节水灌溉工程……杨雷展每天的工作都离不开水。
守护一方水域安澜。马坡镇河网稠密,每年七、八月汛期,是杨雷展最忙碌的时候。每天迎着第一缕晨光,在马坡的某一处河岸边或闸口上定能偶遇“溜达”的杨站长。别人纳凉,他则一遍遍细致的检查防护栏、警示牌、救援设备等设施,有时一条1公里的堤段,来回能走30多分钟。
夏日炎炎,炙烤着大地,室外气温有时高达40℃。袁楼大桥下,46岁的杨雷展脚踩小船,手拿5米长竿,熟练的使用应急“救生竿”,将漂浮在河水中央的救生圈一把拉回,靠岸后,再把竹竿和救生圈重新归位于河桥应急设备处。敲打、拉拽、再三确认救生设备无误后,他便驾驶一辆载有救生圈、竹竿的黄色皮卡车,赶往下一处河道。
很多次,巡河回来才发觉汗珠子沿着脖子直往下淌,衣服已经粘在身上,常戴的草帽也被汗渍染褪了色。对杨雷展来说,河道就是“战场”,每天巡逻防范,守水域清净、护群众平安是责任更是义务。据他回忆,每年绕马坡大大小小的河、沟、渠转了不下2万公里,更换的编织袋有万余只,木桩及铁管1500个,组建的抢险队伍也从8年前的150人增至300余人,确保安全度汛。
手绘人水和谐新画卷。“以前的河道又脏又臭,养猪的粪水、生活用水都直接排河里,夏天根本不敢开窗户。再看看现在,养殖粪污收走了,生活污水也进了处理厂,岸边护了坡栽满了树,还建了个小广场,变化特别大。”说起水环境的变化,居住在马坡大沟的芦大娘有说不完的话。三年前,水环境治理是摆在马坡镇面前绕不开的难题。作为一个水乡,水和每家每户都息息相关,水环境差,老百姓要骂娘。水环境治理更是一场硬仗,生活污水、养殖粪污、工业废水、秸秆污染,个个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人大代表杨雷展多次将问题反映至镇里,引起了镇人大主席团的重视,很快将水环境治理工作列为人大督察重点工作。现场调研、群商会办、问题交办、重点督办、跟踪服务,和相关部分一起攻坚克难。新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有效解决了园区污水,新建的12个村级污水处理站填补了村级生活污水处理空白,全镇覆盖管网20公里,生活污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收集。镇里建设了养殖粪污收集点,同全镇112户畜禽养殖场签订收集协议,两年内共收集养殖粪污1.8万方,满足镇沼气站供气800余户,实现绿色循环农业8000亩。
眼看着昔日的一条条黑臭水体,如今变成一道道靓丽风景线,水利人杨雷展却一刻也不敢松懈。他的经济账算的清,“要让这水环境长治久清,与其花钱花精力事后治污,不如投在源头治理。”如今,他坚持每天到不同的河渠进行抽查,日日与“水”打交道,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年年在“水”上履行职责,为全镇境内所有河流、小溪、沟渠的河长做示范,带动更多人守护马坡的碧水清流。
清岸绿生态美,流水泱泱稻花香。京杭运河货轮如织、万亩良田稻浪滚滚、水月亭边欢声笑语、大新中沟细柳生姿......“治好一条河、幸福一方人”正逐步成为杨雷展新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