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回到了做河南“豫剧”戏画的创作时间。
因为,在河南的段氏宗亲建馆立项欲将豫剧的金华凤冠再闪耀起来。
我曾经知道河南安阳市是豫剧大家崔兰田从事豫剧创作并作出卓越贡献的地方。
1951年,崔兰田率领兰光剧社到安阳巡演,被安阳市政府盛情挽留,当年她任人民豫剧团团长,她一个人带戏四次晋京,成就了“豫剧大师”的丰满内涵,也替豫剧发展成国剧铺平了道路。
她也以个人特点开创了以悲剧见长的“崔派艺术”。
1957年5月在全国政协礼堂的后台安阳豫剧团正在做着演出前的准备。
听说周总理要来看戏大家很兴奋,当晚演出《对花枪》,崔兰田饰演老旦姜桂枝。
崔兰田凭自己炉火纯青的表演,获得雷鸣般的掌声,总理周恩来那天晚上有外事活动,没有休息就赶到了政协礼堂,当时台上正好是“姜桂枝”与“罗艺”精彩的“山前对枪”,虽然工作人员打算把周总理安排到原来的座位上,但周总理却执意坐在最后一排,直到演出结束,他才来到前面。
后来,崔兰田专门给总理加演了两折戏。
散戏后,周总理问了崔兰田很多情况,当了解到崔兰田是山东人后,总理很内行地说:山东人唱河南戏,唱得很好哇,吐字非常清楚,调门也好听。
做这一批作品,明显的体会,是与之前的各种剧种的方法不一样,源于豫剧表演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性格达开,本色自然,大棱大角,节奏强烈。
看了戏就画,完全是让自己的情绪按在另一种的节奏之上。
要达到“豫剧”效果,有“豫剧”“味道”,就选择开合对比,冷暖色值,虚实变化,疏密得当战法而去。一切都是在手的势力里体现,尤其像常香玉的《大祭桩》、阎立品的《藏舟》、崔兰田的《卖苗郎》、徐艳琴的《破洪洲》等戏,平和的态度是画不出“鲜活”来的。
—— 复圣轩艺委会主席、美国硅谷美术馆馆长:段昭南